建站频道
    当前位置: 中国美术家网 >> 艺术评论 >> 会员评论 >> 综合评论
      分享到:

      尹石印象记

        作者:沈乔生2012-07-04 08:36:18 来源:网络
        尹石印象记
        我家客厅中有一幅国画,为尹石先生所作。画上一片茂林修竹,竹干峻峭劲拔,如忠烈之士的脊梁一般,而竹叶虽然形似剪刀,却又从洗练中透出柔软温馨,大概这是我的独自发现,却以为和尹石先生的品格相仿。两种情素的东西揉和在一起,给人一种高阔豪放且又悲天悯人的感觉,要比一味坚挺的意境深远。



          我在客厅里踱步,时常停步观看,林间有风,但不是呼啸大风,而是那种  温润之风,在竹林间萦绕回旋,枝梢叶尖都能感受到。自然间当有狂风、大风,也有清风,微风,而我这幅尹石先生的竹,却是微风和畅,富有日常生活的气息。



          在我看来,特殊来源于平常,平常孕育了特殊。平常生活为极致提供了丰厚的土壤,极致是平常的必然走向。所以说,尹石的这幅画有质朴的哲理,它是一个源头,后来的雪竹、劲竹,那些处于险恶环境中的竹子大概都是从这里化出来的。



          我喜欢的还有画卷上尹石的题字,用的是行草,饱满厚实、风骨十足:“竹里清风竹外尘,风吹不断少尘生,此间干净无为地,只须高僧领鹤行。”我家客厅本来平常,有江南一竹的作品压宅,平添许多清雅之气。



          我和尹石是老朋友,记得还是在忆明珠家里认识的。那时候我住肚带营18号,总觉得“肚带营”是个别致有趣的名字,怎么就用作地名,我没有考证。我住6楼,忆明珠住4楼。忆明珠何等人物,大隐隐于市的人物,我在文学圈子里十分尊敬的一位。



          那时,忆明珠罢笔了,不写作了,却弄起丹青来,就有美术界的一些有品的朋友来访。那些日子,我下楼到忆明珠家,总能见到尹石,点颔一笑,招呼了,一杯清茶,就有意气风发而又推心置腹的长谈。往往四、五人,我们谈两个凡是,谈邓小平南巡,谈姓资姓无的讨论,谈艺术需要真知灼见,谈所谓反资产阶级自由化。大至时代宏观,小至坊间流言,无有不包,痛哉快哉!大有晋代竹林七贤之遗风。时至今日我还十分怀念。



          话锋起源和归结,均透露出文人的心境和理想。尹石的竹子是不是就孕育于斯,成长于斯呢?



          记得尹石先生和我一样,对忆明珠是很尊重的,尊重的是一颗袒露的诗人之心。忆明珠写诗作文动的是真性情,他的诗文隽永耐读。平日里他宽宏大度,却又嫉恶如仇。而忆明珠先生也看重这位小老弟,看重的是他的见识,看重的是他的翰墨功底,是他对艺术的百折不挠的追求。



          可以说,尹石是向忆明珠学诗,学文学之魂,以振起绘画的精神。而忆明珠也向尹石学习,学笔法,学用墨用色,学构思布局。不知道两位仁兄是否同意我的说法,而我想,这种耳濡目染,相互补充一定是存在的。倒不是谁替谁专门开了一堂课,我想,就在海阔天空的遨游之际,一句短语、一个眼神、一笔色彩、一个笔锋,就传递了艺术的见地。



          现在,我想起尹石,就想起风格高逸、劲拔洒脱的竹子。同样,在园林里,在山坡上,遇上一片修竹,我就会情不自禁地说,我的老友和你们终身相伴,以你们为形,为骨,为魂哩。清风拂过,竹林悉悉声响,我想是它们对我的首肯。



          就那时的畅谈,我对尹石先生有了初步的理解,他追慕的是陈演恪先生的人生格言:独立之思想,自由之灵魂。



          哦,答案就有了,生活在当今社会,尹石先生抬头望去,万象万物,林林总总,他何以选择竹子为自己终身的艺术创作的对象呢,答案就在这里。



            前些日子,江苏作家的书法联谊会成立,会上高朋满座,群贤毕至,各抒己见。其中一个重要的话题,就是关于人品和文品。有人说,人品和文品应该是统一的。有人却说,也未必,历史上文章好,书法好而人品差的也不少见。宋四家中的蔡京,南宋秦桧都是例子。



        我以为,其实不矛盾。文品和人品既是统一的,又是不统一的。有人早年习文学习书法,达到一定水准,后来做了坏事,水平不见得立刻下滑,让它当个例就是了。我们见到的大多是人品和文品统一的,尤其是学问艺术集大成者,必然是人品至上者,古今中外,无一例外。因为文章裸露的是真心境,书法也是真心情,卑鄙的心地难免畏怯,无以形成浩然之气,不能达到至高境界,充其量是三流。惟有人品文品融为一体,至情至性,养浩然之气者,才能达到巅峰。



          大千世界五花八门,无奇不有,无须强求。就是当了汉奸如周作人,也不妨碍我们欣赏他的苦文。然而我们更愿意欣赏人品文品都好的,如屈原、司马迁,如颜真卿、苏轼、如鲁迅、陈寅恪。



          一句话,文章有艺术价值,而人品差的,可以欣赏。



          人格高而文章好的,可以传世。



          这是借题发挥,借尹石印象记来阐述我的观点,其实也不尽然。在我看来,尹石先生是人品和书品、画品结合得比较好的。当初的畅谈就显出他的忧国忧民之心。在艺术上,他孜孜不倦求索,同时,对一些年轻人和初学者,他总是倾注很大的热情,悉心扶植,给予点拨。现在他负责江苏美协的日常工作,琐事不少,但他毫无怨言,认真为大家服务。青年人开画展,他是到场最多的一位。笔者颇好书法,但对一些技法不甚明了,他也不吝赐教,给我不小帮助。



          竹子作为文人画的题材,历史上很早就时入了文人的视野,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《画竹歌》一诗。宋朝苏东坡的诗说:“宁可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,无肉令人瘦,无竹令人俗。”足见文人对竹子的喜爱,也显示了当时墨竹之繁盛。到了元代,画竹有了长足的推进,名家辈出,柯九思、李息斋、高克恭、倪云林等群星灿烂。尔后,八大山人、石涛又变法,使墨竹表现更为自由纵逸。吴昌硕、齐白石、黄宾虹、潘天寿等,将金石法融入其中,亦各具风貌,出现了墨竹的一个个高峰。



          可以说,画竹是传统文脉延续纯正的一支。同时也是今日创作的一个畏题。也就是说,竹好画,又不好画。画竹有法可依,但要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实为不易。尹石知难而进,他取前人之精华,立今世之新法。对于丰厚的传统,他艰难地走进去,又艰难地走出来,形成了他自己。



          很长一段时间,尹石家居南京虎踞关上,他常常沿着“金陵八贤”之首的龚贤走过的小路,漫步在清凉山麓,登上扫叶楼便可望见山上山下的大片茂密苍翠的竹林。为了画好竹,他细心观察,不避寒暑。雨中擎伞谛视,感悟风雨世情。雪天披裘独立,体味劲节冰心。月夜则相对唔言,如自家兄弟。“清风一披拂,雅韵互相答。”在物我交融中聆听天赖之音。



          正因为这般勤苦,加之得天独厚的悟性,尹石先生脱颖而出。他的墨竹不仅取传统之长,还融进了时代精神,既有清风和畅,茂林修竹的一面,如他所赠我的那幅,然而,更多的是天地茫茫见精神的那种。那幅《战退玉龙三百万,败鳞残甲满天飞》,气魄宏大,意境深远。漫天的大雪之中,那几棵傲雪挺立的竹子哪里还是竹子?分明是人,是共工式的神话英雄,更是古往今来的民族的脊梁。而漫天的鹅毛大雪,在尹石的眼里,不过是败鳞残甲,气魄非凡。他用笔毫不怯弱,用墨酣畅淋漓,在这里,传统文人画竹时的苦寒萧瑟之意一洗而尽。



          可能共和国的征途不平坦,尹石自己的经历也是曲曲折折,所以,他的竹子不少都处于艰难的环境中,然而,画中并没有沮丧颓唐之意。我喜爱《一片冰心在玉壶》。依旧是大雪漫天,却遮不住一轮高悬的红日。通圆的红日、冰清玉洁的世界,翠绿的竹林,这三个元素组合在一起,动人心魂,一股凛然的精神从画面中油然生起。



          《竹海深深起烟岚》也十分精彩。竹林纵横,气势绵延,占据了十分之八的画面,那大片的蓝色竹叶更是出新出奇,竹叶是绿的,这里却尽用蓝色,有诗说:“春来江水绿如蓝。”现在是春来竹林绿如蓝。这种大胆的色彩用法,使此画达到一个奇妙的新意境。



          统观他的墨竹种种,可以说,墨竹的传统经尹石先生之手,得到了延续和发展。2000年,我们作家代表团到法国参加图书节,我就选了尹石先生的画作礼物,深得法国朋友的喜爱。



          尹石也画山水,一派清新丽朗,自有面貌。我也喜欢他画紫藤,总是虬枝盘节,苍劲有力,而虬枝之上,却有成熟的紫色,似花也似果,沉郁的元素和欢快的元素交织在一起,给人良多感悟。



          他还画鹰,或傲立枝头,或立于山崖,一只,两只,七只。以一副特殊的眼光睥睨人世。看它们的眼神,我怎么看都像个思想家,这就是尹石的鹰和别人的鹰的不同。他把鹰叫做英雄,大概是有思想的英雄,是在天地之间卓有实践的英雄。



          沈乔生:中国作家协会会员

          江苏省作家协会一级作家

      More.. 名人堂
        More.. 艺术展览
        •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© meishujia.cn,All right
        • 服务QQ:529512899电子邮箱:fuwu@meishujia.cnbeijing@meishujia.cn
        Processed in 0.067(s)   11 queries by cache
        update: